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来源:互联网 阅读:0 2019-10-10 09:35:05

不管是历史的巧合、还是必然,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正统王朝都面临着异族入侵的隐患,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而已。秦国的长城、汉朝的卫青、乃至满清时代的葛尔丹,都是这种隐患的有力证明。那么在这些民族强大之前,是否有必要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呢?如果将其果断消灭,就可能背负上“恃强凌弱”的骂名;但是若任由其滋长发展,日后必成大患;这是真实的历史,也是恒古不变的规律。正是有了这些前车之鉴,所以,后世的皇帝,哪怕倾全国之力、冒亡国风险,也要将这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在古代,还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原则: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,也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,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,所以,当个别人物以此为主导的时候,就显得有点“另类”。说好听了叫做“鹤立鸡群”,说难听了,完全就是“出头鸟”,就像隋炀帝杨广

代价沉重却不遗余力

在公元七世纪以前,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,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——高句丽。这个神秘王国,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。可自隋朝之后,连续两个朝代的四位皇帝,都像着了魔一样、发疯似的征讨这个王国,历经四代努力,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。征战高句丽,被不少史家骂成是“不恤民力,劳师远征”,甚至被骂为“侵略”,被视为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,还有些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,果真如此吗?

翻开隋唐史书,征战高句丽在国家的政治、军事安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。自隋文帝开始,中原政权就将征讨高句丽作为一项长远战略任务来看待,并坚持不懈地贯彻、执行,尽管多次遭遇失败,甚至可能会导致国破家亡,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这个目标,有些人还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

·隋文帝的代价

589年,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,由于高句丽经常骚扰边疆地区,使他十分不满,就将征讨高句丽提到议程。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:

王谓辽水之广,何如长江?高丽之人,多少陈国?朕若不存含育,责王前愆,命一将军,何待多力!慇懃晓示,许王自新耳。宜得朕怀,自求多福。

(《隋书》卷八十一)

公元598年,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,进扰辽西。隋文帝命汉王杨谅、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,周罗喉为水军总管,率大军30万,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。汉王杨谅率陆军出山海关,时逢雨季,道路泥泞,粮草中断,军中疫病流行,虽然勉强进至辽水,战斗力却大打折扣;而水路由周罗喉率领,自东莱出海,直取平壤城,不成想,在海上遭遇大风,许多舰船沉没,水陆两路被迫返回。没有交锋,损失人数过半,近20万之多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·隋炀帝的代价

隋炀帝杨广继位后,更是念念不忘高距离之患,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。公元611年,隋炀帝与高丽不遵臣礼为由,下诏征讨高丽,命天下兵卒无论远近,都到涿郡集中。次年正月,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,全军共计113万人,号称200万,由隋炀帝亲自指挥,各军首尾相接,鼓脚相闻,连绵千里,声势浩大。

三月,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。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,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,依次渡河,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守军万余人,乘胜围困辽东城。然而,辽东城却久攻不下。六月,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战,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宇文述率30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,向鸭绿水挺进,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。高距离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,边打边退,使隋军疲于奔命,宇文述见将士疲惫之极,且军中粮尽,平壤城坚固难拔,一时无法取胜,就被迫还师。高句丽军趁其后撤之际,从四面包抄。宇文述等且战且退,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,损失惨重,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。水路大军在距离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水军,随后命40000精兵攻城,也遭遇伏击,生还者不过数千人。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以惨败告终,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之后613年和614年,隋炀帝又发动了两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,皆以失败告终。

隋炀帝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三次征讨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负担,由于广征丁夫,耗资巨大,再加上修建运河等工程,严重耽误农事,造成大量壮丁死亡,以致出现“男丁不足、役使妇人”的可怕局面,各地不满民众纷纷揭竿而起、天下大乱。由此看来,隋朝的灭亡,征战高句丽难辞其咎。

·李世民的代价

唐朝的天下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,作为一代明君,他深知隋朝灭亡的根源所在,所以,太宗继位后处处行事谨慎,终身未犯大错,天下出现少有的盛世景象。可唯独在征讨高句丽一事上,唐太宗却和隋炀帝杨广如出一辙。贞观十九年,太宗以高句丽侵犯新罗为由,御驾亲征。唐军渡辽河后,却在安世城遇到顽强阻击,由于守军殊死抵抗,使唐军至9月仍未攻克。时近深秋,草枯水冻,士马难以久留,唐太宗也被迫班师回朝,数万将士又将生命留在了征战高句丽的战场上。

唐太宗并没因为这次失败而放弃征服高句丽的决心,他多次命令边关进扰高句丽。太宗晚年,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,以备征讨高句丽之用,结果造成山民暴动,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,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,英明的唐太宗差点走了隋炀帝杨广的老路。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·李治的代价

唐高宗李治继位后,依然将高句丽放在议题之内。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,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,666年高句丽内乱,唐高宗借此机会,以李绩为行军大总管,统帅重军分道合击高句丽。公元668年,各路唐军推至鸭绿山,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,唐军开拔到平城下。9月12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,唐军入城,终于实现了征服高丽的愿望

意义的争执

看完这些历史就会产生一个问题,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,相比中国来说,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只是一个小国,为何它却让隋唐两代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、不惜动用全国之力进行征讨?按照有些人的描述,征战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“私欲”膨胀的结果,是对弱小国家的欺辱,如果真是这样,那就产生了几个疑问:

一:为什么自隋朝以来,连续几个政治观点、思想作风、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皇帝,独独在对付高句丽的观点上保持了一致?

隋朝以前,中国经历了300年的动乱,国家刚刚统一,百废待兴,而在这个时候,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视为一个大的威胁,前赴后继,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征讨,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?如果说隋炀帝生性好斗,为征讨高句丽付出惨重代价是咎由自取的话,那历史上的唐太宗可是一位深谋远略的开明君主,他为何也要不惜全国之力、亲征高句丽呢?还有唐高宗,一直是个文弱书生,但是在征战高句丽的问题上,也像打了鸡血一样,为何他们有这样的统一远见呢?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二:征战高句丽是不是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“欺软怕硬”?

纵观六七世纪的东亚,像高句丽这样的弱小国家并不止一个,朝鲜半岛上还有新罗、百济,东北后有渤海,南有南诏,至于北方和西面诸国就更多了,可为何隋唐的君主,独独盯着高距离不放?

三:征战高句丽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、完全多余呢?

不错,表面看是得不偿失,征服高句丽让当时的隋唐两朝都付出了惨重代价,而隋朝的代价更为突出,就是“亡国”;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生命葬送在了沙场之上,间接死亡的人数就更多,这种代价不可谓不大!更让人失望的是,在占领高句丽后不过10年,唐军又不得不从朝鲜半岛撤军,领土多让于新罗,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等于为新罗做了“一盘菜”,也难怪有人认为不值当。

要一并解析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必须深入了解一下高句丽,因为征战高距离的实际效果,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。

高句丽的威胁

高句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?隋唐两朝君主不断征讨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?唐太宗的一番说辞可能是对此最为贴切的解释:

今天下大定,唯辽东未宾,后嗣因士马盛强,谋臣导以征讨,丧乱方始,朕故自取之,不遗后世忧也

简而言之,就是一劳永逸,为后世消除隐患!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,对中原政权已经构成了最直接,最危险的威胁。当时高句丽对于隋唐的威胁,犹如前3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、17世纪满清对于明朝、19世纪日本对于中国的威胁,隋唐想要兴盛,高句丽是必须除掉的,正所谓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”,而且这个“酣睡”之人还虎视眈眈:

第一:

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发展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,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。在任何朝代都不会放任这样的威胁存在、继续蔓延。高句丽人本是浮扶余古人的一支,于秦汉之际建国,之后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,至六世纪高句丽王国终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、乐浪等四郡土地,隔辽河与中国相望,并征服了沃沮、夫余等游牧民族,领土扩张了将近10倍,人口也随之大大增加。高句丽在和唐太宗作战时,能调动的军队人数达到15万人,可见其已不是一般的小国可比,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,适宜耕作。所以,有些史书上已经断言当时高句丽的人口有500万之众,常备军应该在50万人左右,高句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强国

第二:

高句丽的国家结构,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,依山筑城,垦田游猎,以农耕为主。但其有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色,对农工的重视和对游牧民族骑射的吸收,都为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保障。这也是为什么在隋唐征伐战争中高句丽军队,进能远攻、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。相比突厥这样纯粹的“马背上的国家”,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,有正常的经济基础,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,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。

第三:

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淳朴民风,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。大家千万不要将高距离和后来的朝鲜王国相提并论,因为后来的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王国,而高距离则不是。高距离虽然也有中华血统,但在其脱离出去、自行建国时还没有流行儒家文化,不仅如此,它还混合了西北少数民族的血统与彪悍。对武力的崇尚,完全压制了对儒家文化的探索,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,高句丽对中原的威胁也就更大。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第四:

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,高句丽的结盟和征讨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威胁。

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崛起,周围各国纷纷臣服,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为其所用,就连强大的突厥汉国也已经和高句丽结盟,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塞,相比国家发展极不稳定的突厥,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,威胁更大。

在朝鲜半岛上,百济已成为高距离的盟友,而另一个国家新罗,则面临着高句丽、百济、和日本三方的威胁,随时都有被“灭国”的风险。这时高句丽的战略目标是:先灭新罗、最后消灭百济,统一半岛!在不断加强对新罗攻势的同时,在北方对突厥采取结盟利用战略,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,挑起战争,坐收渔利。对中原政权首先积极备战,然后采取表面上附和的政策,不断用进贡来进行思想麻痹,除此之外,它还挑动中国河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和军阀们对抗中央政府,破坏中国的统一

相对于高句丽来说,早已儒化的新罗危险性最小,新罗一直也和中原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这一点隋唐君主们都是清楚的,这就是为什么?当唐太宗听说新罗被高句丽围攻告急时,下定决心要干涉的原因。

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隋唐时代,对高句丽加大征讨力度的真正原因,只能归纳为一句话:放任高句丽的野蛮发展,就会威胁到中原朝廷的兴盛和社会稳定。

隋唐不惜亡国也要征讨高句丽!杨广疯了,李世民也疯了吗?

尾话

我们都知道,强大的罗马帝国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头,却不知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兴起时,在地中海对岸北非境内,还有一个和罗马同时兴起的王国——迦太基,这个国家同样兴盛强大。于是,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,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展开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战争,最终,在罗马帝国的努力下,终将迦太基从地图上抹去。每当看到这段历史时,就会想起隋炀帝浩浩荡荡的高句丽之征,虽然杨广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骂名,但是对于高距离的征战还是显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长远目光

如果深入分析当时高句丽的快速发展、以及对隋唐两朝潜在的威胁,那远征高句丽就显得十分必要,因为那将关系到政局的长治久安,只不过几位皇帝都严重低估了高句丽的实力,更低估了征讨高句丽所要承担的风险和代价;而高句丽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实力也是其国力的体现,这样一个国家的存在,也难怪四代帝王都有“除之而后快”的决心了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

精彩内容推荐